常见问题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常见问题

智能变电站的三层两网指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4-08 12:35:01   来源:大鱼游戏    阅读:1 次

  智能变电站的三层三网中的“三层”是指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三网”是指过程层

  智能变电站是使用先进、可靠、集成和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础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检测等基本功能,同时,具备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和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1)智能化的一次设备是未来智能变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电技术的应用使其能轻松实现在线监测、智能控制、数字化接口等智能化功能。

  (2)可靠、实时、高效的网络体系是通信系统的关键之一。二次设备的网络化解决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内部以及其他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

  (3)智能变电站内从过程层到控制中心均采用统一的IEC 61850 规约进行信息交互。变电站内各种设备的信息建模在IEC 61850 规约框架下进行,实现变电站内、外的信息交互和共享。

  (4)配有用于监测系统主设备的传感器,采集主设备的各种运作时的状态特征量,为状态检修提供数据,以此来实现设备的状态检修。

  (5)如果变电站内主设备发生异常和故障,系统根据已经设定好的参数,对主保护进行保护动作,并记录下该时期发生的时间和情况,提供状态分析报告,给出故障原因及处理意见。

  (6)实现优化控制和经济运行,从全网的角度对对电网无功装置进行协调优化控制,提高电压合格率、改善电能质量、实现降低网损、达到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和优化控制的目的。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举报投诉

  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大幅度提高电力生产的质量。本文对电子互感器在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逐步的提升,家用电器、个人计算机慢慢的变多,传统

  相比,实现了二次回路的数字化、光纤化。节省了大量的电缆、金属资源和敷设成本,降低了电缆二次回路的故障率,同时实现

  一次系统,包括进线,出现,变压器,母线等。希望可以通过预定故障的设置,仿真得到故障波形。忽略机电暂态,仅考虑电磁暂态过程。能够用MATLAB/simulink搭建模型吗?除了MATLAB,还有什么软件能够搭模型?

  自动化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实现装置的自我保护。国内探索应用IEC 61850时却并没有首先从保护设施入手,主要是考虑到保护功能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配置的灵活性,使得对全部符合IEC 61850的保护功能的建模具有一定的难度。

  主要用于电压高达11000V,但当周围空气被金属腐蚀气体和烟雾,导电粉尘等杂质污染时,其电压可提高到33000 V至66000 V

  开关站的电力变压器、断路器和断路开关等主要设备可保护和管理电网电源。保护继电器和终端器件等辅助器件通常远离控制室面板内的开关站,保护、控制和监控主要器件。

  开关站的电力变压器、断路器和断路开关等主要设备可保护和管理电网电源。保护继电器和终端器件等辅助器件通常远离控制室面板内的开关站…

  的传统电磁式互感器已经通过电子式互感器进行替代,这样就能向外提供数字式光线

  被称为欧洲箱式变压器。它被比作为高低压开关柜与变压器建造房屋。结构上简化了负荷开关、环

  ,可实行状态检修,减少维护工作量,大幅节省经营成本,具有防潮、防锈、防尘、防鼠、防火、防盗、隔热、全封闭、可移动的性能优点。祥泰电气

  ;复合传感器;光通信技术Abstract :Configuration and technical features of Intelligent Substation System

  应能放便地接入新能源、对二次设备做运作时的状态监测与管理、支撑各级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的二次系统通常包含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交换机、保护测控等设备。这些装置必须基于统一的时间基准运行,这对

  辅助控制管理系统概述; 三、系统架构和设计; 四、系统功能描述; 五、主要特征和优势

  控制为核心,通过种种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全站主要电气设备、关键设施安装地点以及周围环境的全天候状态监视和

  设备的自动控制等任务。其作为各种控制行为的最终执行者,为电力自动化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

  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础要求,除此之外,与常规站相比,

  采用基于光信号的光纤系统来替代原有的控制电缆,具有高带宽、抗电磁干扰、传输距离远等优点。然而,随着

  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础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其二次设备信息化、集成度较常规

  运维专家系统存在知识内容变更困难与扩展性差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网的

  专家系统知识库建模方法。首先,分析语义网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建立基于语义网

  中OTDR的工作原理和光源器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激光脉冲频率和脉宽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根据激光二极管的发光机理与特点设计出了一套基于STM32控制

  的保护装置接收的电流、电压采样值由二次模拟量变成了经过合并单元转换过后的数字量。合并单元的性能质量必然的联系到其发送数字量的实时性、准确性。近年来,发生的多起

  随着经济快速地发展,在工程应用领域,科技和信息化水平也在逐步的提升,电网发展不断的面临新课题和新挑战。依靠现代信息、通信和控制技术,积极发展

  、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从中可以看出,

  由于二次回路高度网络化,继电保护设施之间信息交互不再通过传统的实体端子实现,取而代之以虚端子。与常规的

  终端的接口标准化、功能整合、信息共享、整装置的即插即用、软硬件集成以及可靠性设计等进行研究。

  /所的有关数据、环境参量、图像进行监控和监视,实时、直接地了解和掌握各个

  采样、跳闸、数据传输方式的改变使得检修工作面临新的变化,“明显电气断开点”的安措方法已不再适用。

  作为电网的核心环节,担负着所在区域的高低压变换及供电任务,安全运作显得很重要。“十三五”期间

  的更多信息。 电网保护和测量 DAQ可拿来保护电网资产,测量用于计量/监测的电气参数。使用单个硬件配置在指定精度限制内测量大范围的电压和电流输入…

  通过增强保护、监控、控制和自动化,延长设备的常规使用的寿命,最大限度地减少停机时间并降低运营费用。 从传统

  中的应用需要满足电力监控系统在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方面的基本要 求。同时,还需要保证测控功能的完整性,来保证电力监控系统在

  化开关等)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构建,建立在IEC61850标准和通信规范基础上,能够实现

  作为电力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担负着电能量转换和电能重新分配的繁重任务。对电网的安全和经济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大力开展

  熔断器与变压器,对电力系统来进行紧密监控,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并可随时远程控制和管理。

  化、电子式互感器、一次设备在线监测、自动化系统网络化、辅助系统自动化等方面,之后加入在线监测的内容,并有选择性的采用适合全面推广的

  采用了先进的控制技术、线路保护及通信技术等,实现了对变压器、开关柜等关键设备的

  、IEC61850协议。下面做了一些视屏截图回顾。 视屏地址I IEC61850协议文档

  是电网中重要的参量采集点和管控执行点。我国在2006年建设了以应用IEC61850标准和电子互感器为特征的“数字化

  自动化系统站控层设备包括:监控主机、数据通信网关、数据服务器、综合应用服务器、操作员站、工程师工作站、PMU数据集中器和计划

  之外,电力系统中还包括了诸如发电厂、电力输配电网、电力储能、数据中心以及能源管理系统等多个组成部分。下面是

  化、信息化和可视化程度,但是它们在一些技术特点、技术细节和应用方向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最主要的区别是在设备控制和信息传输方面的创新和改进。 1. 设备控制:

  自身的需求出发,实现站内一、二次设备的数字化通信和控制,建立全站统一的数据通信平台,侧重于在统一通信平台的基础上提高

  、灵活的运行方式,提高了电网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运行效率,成为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实现对电网的监测、分析、控制和管理等操作,进一步提升了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灵活性。

  顺序控制基于电力自动化技术,包括远程通讯、故障诊断、数据采集、分析和调度等。通过软硬件的配合,对

  内的各项工作进行监控、调节和控制,以优化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稳定能力,提高电网节能减排能力。

  ,正在被全国逐步推广使用中,它与常规站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作为继电保护人员,我们一定要了解掌握

  内,通过一体化监控系统,实现对整个高压电网的监测和管理。其包括自动化装置、通讯系统、计算机与软件和人机界面等多个角度,实现对

  则通过各类数字化设备,实现自愈、自适应、自校验,自动诊断,自动调度等多种功能,以此来实现了运行更高效、安全、可靠的特点。

  站用低压交流电源柜由机柜、双投刀闸、断路器、电流互感器、电压表、电流表、万能转换开关、指示灯、连接母线

  化开关等)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构建,建立在IEC61850标准和通信规范基础上,能够实现

  终端散热系统故障引发一系列设备故障的概率,有实际效果的减少运维风险,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